2017年四川大学工程训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年度报告
发布时间:2018-09-30 17:39
第一部分 年度报告编写提纲(限5000字以内)
一、人才培养工作及成效
(一)人才培养基本情况
四川大学是一所已有120多年历史的综合型大学,学科范围涉及面广、一流学科数量相对集中在医科、文科和理科,工科教学在学校的整体发展和改革中相对滞后。目前四川大学获准成为首批国家级“双创中心”和“双一流”建设学校后,学校立即将“新工科”人才培养纳入“双一流”建设的整体规划中。至此,新工科建设融入到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以及本科教学和实践教学等多个方面。
工程训练中心在成为“新工科”和“双一流”建设的基础和支撑的同时,也为工程实践教学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和注入了新的巨大推动力,使工程训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教学改革成为新工科探索和建设的重要抓手。
中心人才培养工作始终围绕学校323+X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进行设计,继续完善和拓展“理论与实践相通、传统与现代相融、基础与专业互补、多学科交叉渗透、竞赛与创新结合”创新训练四年不断线的“全程实践”教学体系。
(二)人才培养成效评价
1.教学工作量
2017年度,工程训练中心承担了全校《工程训练》系列课程的实践教学任务。全校文理工学科14个学院55个专业3753名本科学生参加了为期2-5周的《工程训练》系列课程的学习。约300名机械类专业学生参加竞赛培训和竞赛活动。另有17个专业90名学生参加文化素质公选课程。中心各类实验教学工作量约38万人学时。
2.实验教学资源
《工程训练》课程的实验项目资源总数195个,年度开设实验项目总数为131个,2017年度独立设课的实验课程有39门。
3.学科竞赛获奖
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竞赛:
(1)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共20个项目约100名学生参加校级选拔赛;45名学生13个项目获得四川大学校级竞赛一等奖5项,校级二等奖8项,并选拔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四川赛区比赛。
(2)中国机器人大赛暨国际公开赛:共5个项目15名学生参加校级选拔赛;6名学生2个项目参加第二届中国机器人大赛暨国际公开赛全国赛,获得了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1项。
(3)四川省机器人大赛:共10个项目41名学生参加校级选拔赛;16名学生4个项目参加第二届四川省机器人大赛,获得了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和优胜奖1项。
(4)实践与国际课程周:开设3D打印、激光加工、结构设计制作等创新竞赛项目,共有140余名学生参赛,其中外国留学生10名。
4.教学运行经费
为保证本科实验教学中心运行,学校共计投入280万元。其中:
(1)学校经由实验室及设备处根据中心实际教学工作量从各学院收取实习材料费。中心全年实际从各个学院收取的材料费为78万元。
(2)实验室及设备处支持中心开展实验室安全配套建设、教学实验室整修、小型设备购置、设备维修等,共计投入138万元。
(3)校级教学改革立项、创新性实验项目建设、实验技术立项等教改研究经费共约46万元。
(4)中心运行费8万元,各类大学生竞赛参赛经费10万元。
二、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
(一)教学改革立项、进展、完成情况
1.坚持教学改革,形成多形式系列化的教学教育研究模式
课程改革始终围绕在工程训练中心排名靠前、工艺集成、技术先进、学生受益面最大的实验平台展开,例如多层次多种工艺的3D打印双创实验平台、多种激光加工工艺集成创新实验平台,以及2个目前国内首创、唯一的焊接柔性制造系统及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医学功能(形状记忆)材料与康复医学综合实验平台。
中心构建了适应个性化教育的三大类实验平台,即学术研究型、创新探索型以及实践应用。实验平台和项目涉及学科内容全面、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特色,覆盖面广、学生受益面大。
(1)完成四川大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立项项目12项
该立项项目(2016川大教[183])建设时间为2016.12.20~2017.11.30,总经费人民币36万元。
1) 柔性制造系统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综合实验;
2) 互联网+3D打印创新创业指导与实训;
3) 探究式竞赛培训与创新训练;
4) 陶艺作品创意设计与制作综合∕创新实验;
5) 形状记忆功能材料与康复医学创新实验;
6) 人形机器人组合动作规划与实现创新实验;
7) 激光金属材料加工工艺设计与制作综合实验;
8) 机电产品创意设计组装及运动控制创新实验;
9) 数控线切割学生作品设计与制作创新实验;
10) 工业产品三维扫描数字模型重建与作品制作综合实验;
11) 激光二维雕刻∕内雕作品设计与制作创意实验;
12) 三维钣金作品设计与多工艺制作方法综合实验;
(2)新开实验教学平台和项目5项
1) 多功能机械手臂智能训练;
2) 全地形机电小车设计与制作;
3) 3D打印与医学结合的设计与制作训练平台;
4) 金属3D打印自主设计与制作;
5) 3D打印/激光/数控线切割与艺术结合的综合创新平台。
(3)2017年获得学校实验技术立项7项
建设时间为2016.12.20~2017.11.30,总计9万元
1) 六足机器人行走步姿研究;
2) 工业机器人示教平台建设;
3) 无损检测创新综合实验开发;
4) 利用金属3D打印技术实现吹塑模具制造;
5) 金属3D打印综合训练与创意设计实验项目研制;
6) 逆向设计三维扫描及典型零件数字模型重构实验平台开发;
7) 焊接柔性制造系统自动化立体仓库改造及运行仿真教学平台。
(4)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研究重点项目1项
中心申报的教研项目《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构建新工科工程实践教学改革新模式》,获2017~2019年教育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工程训练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立项。
(5)四川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第八期)研究项目1项
中心教研项目《产学合作协同拓展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育人功能的研究与实践》获2017-2019年四川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第八期)研究项目立项,旨在积极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推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多元化的课程改革方案
中心承担全校15个(新增软件学院已列入2018年教学计划)学院、56个文理工医不同专业的工程训练课程教学任务。每年约4500~5000名左右学生在中心完成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工程训练以及创新学习的教学任务。从2003年学校实现学分制以来,中心一直按照学分为各学院提供教学计划。2017年根据学校建设“双一流”和 “新工科”的要求、中心教学设备的增加以及各学科专业教学的新需求,将原来的工程训练(I)、(II )、(III)三大类拓展为七个类别:即工程训练I、工程训练II、探究式工程创新实践、现代工业基础实践、现代制造技术训练、智能制造工程综合实践及水利水电工程训练等。
3. 以教学内容导向,以先进性、学科性、系统化的基地建设
实施以先进性、学科性、系统化和互联网+应用,以先进制造技术为对象的技术路线,顺利完成691.95万元的“中央高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设备购置项目”设备购置及部分培训和新实验开发工作。
模块1:最新技术的3D打印平台
由工业级金属快速成型机和工业级快速成型系统组成,具有先进性;
模块2:多学科综合训练平台
由紫外激光彩色多功能雕刻机、数控镜面电火花成型加工机、双曲面数控雕铣机以及手持超声探伤仪、手持式涡流探伤仪和数字化仿生机械手组成。包含了多种特种加工工艺、测试技术和仿生技术,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
模块3:数字化柔性集成制造训练系统
该系统由7个子模块组成,提升和拓展了教学内容的深度或广度,实现了由传统制造技术向智能制造、智能控制、数字化设计制造、新材料以及互联网、信息技术等的扩展。
4.教学成果
(1)《构建以互联网+先进制造技术为特色的工程训练课程与示范中心协同创新模式》教改项目获得2016年四川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17年四川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2)四川大学新世纪教改项目(第七期)“基础型实验教学中心向综合性-信息化转型的建设思路和技术方案研究”结题评价为优秀。
(二)科学研究情况
(1)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省级科研项目3项、横向课题2项。发表的科研论文中SCI检索4篇。
(2)2017年共有约50人次本科生参与中心教师科研项目。
(3)2017年中心教师科研项目成果向本科教学转移,共开设新实验2项。
三、人才队伍建设
(一)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中心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现有人员67人。其中固定人员45人,由专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流动人员22人,其中校内兼职人员19人、企业人员3人。教师队伍中正高级职称人员11人、副高级职称人员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5人。
(二)队伍建设的举措与取得的成绩
(1)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确立了“结构合理、一专多能、爱岗敬业、创新进取”的建设目标。
(2)鼓励实验教学人员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2017年中心共有65人次的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参与并完成各类教改立项共21项。
(3)为改变现状实施多渠道培训,改变实验技术队伍结构以及实施“专职与兼职结合,引进与培养互补,激励与竞争并举”,鼓励高水平教师积极加入实验教学队伍等相应的各项政策措施,以提升师资队伍教育教学研究水平。
(4)2017年,中心专职人员陈建实验师(博士)荣获四川大学“十佳教辅奖”。
四、信息化建设、资源开放与共享和示范辐射
(一)建设智能化综合运行管理平台,完善中心开放运行与管理机制
1)中心目前所有的教学资源均面向全校和社会开放运行,做到保障仪器设备的功能完好、使用充分、及时更新;强化实验室安全责任意识,确保进行实验教学师生和国家财产的安全。
2)2017年完成了以智能化技术为手段,采用系统平台软件与物联网管控相结合模式的工程训练智能化综合运行管理平台的整体规划工作,即将进行招标工作。
(二)利用信息技术积极推进实践教学和管理的深度融合
1)完成了工程训练中心300万元左右物联网建设整体建设方案的规划;
2)更新和改造数控线切割学生自主创新设计和制作软件;
3)建成采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教学运行管理的数控线切割实验室;
4)利用训练中心信息服务器,整合现有数字化制造系统;
5)完善网络信息平台,通过网站及时发布教学改革、教学成果的信息与全国同行交流,进一步发挥中心示范辐射作用。
(三)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校企共建优质资源共享
1)与北京盛培天泽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在Shapetizer.com网站上共建3D打印线上服务网络平台。
2)按照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企业支持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申报指南(2016年第二批)教高司函[2016]48号的要求,完成由北京盛培天泽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与江苏永年激光成形技术有限 公司提供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师资培训两个项目的申报,并开展研究工作。在“互联网+3D打印双创指导教学培训班”中共为24所学校、40名教师提供了优质软硬件条件的师资培训。
3)完成了2018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教司函[2017]47号)“激光加工教学共享平台创新训练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激光加工教学共享平台创新训练的师资培训”两个项目的申报。
(四)建设内容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很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1)2017年两学期接纳本校约4500名学生完成各类基础训练和创新训练,完成教学工作量约38万人学时。
2)承担200人左右的暑期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四川大学分营及四川大学夏令营的创新学习,以及400-500人左右的中小学生创新训练和约500名外校学生的工程训练。2017年国际与实践课程周承担10名英国思克莱德大学学生的学习交流活动。
3) 接待曼彻斯特大学、纽卡斯尔大学等国外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石河子大学、昌吉学院以及省内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电子科技大学、西南科技大学、成都学院、西南石油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前来参观、学习、交流。
4)中心作为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的组委会成员、专家单位及 “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四川赛区”组委会办公室,全面指导和组织2018年第5届竞赛工作。并负责大赛的出题、相关文件制订等工作。
5)利用中心教学优势,继续开展地区青年教师培训工作,协助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培训工程训练实验教师。
(五)专家评价
“四川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在我国工程训练中心的发展史上是做过重要贡献的。今天,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新工科范式下专业认证中对各种能力要求的核心支撑,特别是在理工与人文社会学科交叉与联合这个层面。……”
--引自国家级教学名师、清华大学傅水根教授2017年12月22日发言
“四川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确实具有很高的水平和示范作用,传统与现代结合紧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3D打印和在国内中心中独有的材料与医学结合的创新实验……”。
--引自机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审专家、天津大学车建明教授的评语
五、示范中心大事记
1. 2017年12月22日,四川大学举行新一届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指导委员会全体大会,四川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新一届教学指导委员会全体委员出席。随后委员会听取中心工作汇报,并对中心建设发展提出建议和意见。
2. 2017年7月19-20日,四川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举办全国青少年科技夏令营四川大学分营、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夏令营活动。
3. 2017年7月4日-7月6日,英国苏格兰思克莱德大学5名同学,哈尔滨工业大学5名优秀学生,四川省青少年活动中心10名优秀学生,四川大学制造学院10名本科生来四川大学工程训练中心进行国际交流与工程实践活动。
六、中心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验教学师资队伍人员数量缺口较大,进人困难
2017年中心固定人员为41人,一线实验教学指导人员仅为34人。2017年中心共有2人退休,没有新进人员。2018年中心固定人员已经减少到39人。
(2)学校经费实行校院两级管理,示范中心缺乏自主权
教育教学改革和运行管理是示范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示范中心缺乏人、财自主权,导致实验教学运行、管理不畅。
(3)面向社会开放、服务机制不健全,示范辐射作用难以推广
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所需成本较高,建立科学、合理的面向社会开放、服务机制,将大量先进技术和优质教学资源服务社会,是示范中心义不容辞的责任。
七、学校对中心建设的支持
学校高度重视示范中心在创建“双一流”大学和“双创”中心中的支撑作用。
(一)健全和落实示范中心运行管理机制
学校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16〕3号)要求,进行如下的建设工作。
(1)四川大学成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运行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校级领导牵头,人事处、教务处、双一流办、实验室及设备管理处、国有资产管理处处、财务处等管理部门参与,负责落实条件保障、日常监督管理和年度考核工作,协调解决示范中心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2)工程训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教学指导工作。国家级教学名师、清华大学傅水根教授担任教学指导委员主任委员。2017年12月22日下午,教指委成员国家级教学名师、山东大学孙康宁教授、企业专家北京太尔时代科技有限公司颜旭涛副总经理及校内专家樊庆文研究员作了发言,并与中心全体教职工、学院领导和教师进行了交流。
(二) 学校将建设一流工程训练中心纳入“双创”示范基地和新工科建设
学校已将工程训练中心纳入“双创”示范基地和新工科建设中,已为中心落实2018~2019年新购设备经费人民币2300万元,主要用于建设物联网、智能制造以及6个现代制造、测试及控制创新工作室的基础上,多渠道加强新工科和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中心已经列入学校2018-2020年“双创”示范基地和新工科建设单位。
(三)实验设备处在学校分配的经费中,尽可能的全力支持中心建设
2017年用于中心实验教学改革和教学环境、安全保障、实验室条件改善、设备维修,购置空调和计算机、软件以及支持学生创新竞赛购置所需仪器等,额外增加经费约138万元。
八、下一年发展思路
进一步落实和实施“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实践教学为主线、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企业协同育人和理工与人文相融相通为关联”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在国内的工程训练中心基地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与教研结合、优质资源的利用、人文环境和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出更好的示范与辐射作用。
(1)做好2017—2019建设规划,逐步建成智慧工程训练中心,实现教学设备与教学资源、教学人员与学生的智能管理和大数据分析。逐步将现有训练系统建成智能制造训练系统,并在3D打印、激光加工、柔性制造、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方面形成共享开放的优质实验教学平台。探索建立和拓展校企合作的双创与工程实践教育模式,建成7-10个学科/双创/校企合作工作室,涵盖液态金属3D打印、3D打印在医学与艺术中的应用、金属激光加工、机电一体化训练、无人机、产品结构设计等;
(2)创新实验教学理念,为本科生开设“实验室科研探究”大型公共选修课,打破科研的神秘感,使学生形成跨学科、跨专业和跨系统的大思维,引领本科四年的学习,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养成,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服务;
(3)将科研成果经过二次转化,为本科理论教学服务,为提升实验教学水平服务,为编写有创意的教材服务,为提高授课水平和教学质量服务;
(4)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程度;
(5)在“互联网+应用”课程和基地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开发新的实验,做好相关内容的国内师资培训工作。
第二部分示范中心数据
(数据采集时间为 1月1日至12月31日)
一、示范中心基本情况
示范中心名称 | 工程训练中心 | |||||||
所在学校名称 | 四川大学 | |||||||
主管部门名称 | 教育部 | |||||||
示范中心门户网址 | http://etc.scu.edu.cn/ | |||||||
示范中心详细地址 |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川大路四川大学江安校区工程训练中心 | 邮政编码 | 610065 | |||||
固定资产情况 | 截止2017年12月31日,工程训练中心固定资产3400余万元,1200余台套各类教学仪器设备。其中各类普通机床170台,数控类教学设备110台(套),3D打印类设备80台(套),激光加工类设备60台。 | |||||||
建筑面积 | 15000㎡ | 设备总值 | 3400万元 | 设备台数 | 1200台 | |||
经费投入情况 | 2017年工程训练中心教学经费总计280万元:其中材料费78万元、教改立项46万元、运行费8万元、大学生创新竞赛专项经费10万元。另申请小型教学设备购置、软件及新建网站、实验室改造等专项经费共138万元。另通过中央财政专项经费投入691.95万元用于中心教学仪器设备采购。 | |||||||
主管部门年度经费投入 | 万元 | 所在学校年度经费投入 | 971.95万元 | |||||
注:(1)表中所有名称都必须填写全称。(2)主管部门:所在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可查询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全国高等学校名单。
二、人才培养情况
(一)示范中心实验教学面向所在学校专业及学生情况
序号 | 面向的专业 | 学生人数 | 人时数 | |
专业名称 | 年级 | |||
1 | 营运管理 | 2015 | 203 | 16336 |
2 | 市场营销 | |||
3 | 会计学 | |||
4 | 财务管理 | |||
5 | 人力资源管理 | |||
6 | 管理科学 | 2015 | 33 | 2640 |
7 | 工程管理 | 2015 | 49 | 3920 |
8 | 热能与动力工程 | 2015 | 97 | 17460 |
9 | 金属材料工程 | 2015 | 91 | 11016 |
10 | 环境工程 | 2015 | 60 | 7112 |
11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 2015 | 43 | 3440 |
12 | 工业设计 | 2016 | 33 | 2640 |
13 | 工程力学 | 2016 | 52 | 4160 |
14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2016 | 209 | 16784 |
15 | 生物医学工程 | 2016 | 25 | 2000 |
16 | 生物医学材料工程 | 2016 | 17 | 1360 |
17 | 电子信息工程 | 2016 | 118 | 9504 |
18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2016 | 118 | 9600 |
19 | 电子电气创新班 | 2016 | 60 | 4800 |
20 |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 | 2016 | 283 | 76376 |
21 |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 (卓越工程师) | 2016 | 30 | 10592 |
22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2016 | 127 | 10160 |
23 | 纺织工程 | 2016 | 72 | 5760 |
24 |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 2016 | 45 | 3600 |
25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2016 | 42 | 3360 |
26 | 信息安全 | 2016 | 56 | 4480 |
27 | 物理学(实验班) | 2016 | 10 | 400 |
28 | 物理学(基地班) | 2016 | 37 | 1480 |
29 | 核工程与核技术 | 2016 | 73 | 2952 |
30 | 核物理 | 2016 | 37 | 1480 |
31 | 应用物理 | 2016 | 41 | 1640 |
32 | 过程装备控制工程类 | 2016 | 109 | 13112 |
33 | 测控技术 | 2016 | 57 | 4416 |
34 | 材料成型 | 2016 | 109 | 13080 |
35 | 材料成型(卓越工程师) | 2016 | 15 | 1800 |
36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2016 | 202 | 16384 |
37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卓越工程师) | |||
38 | 通信工程 | 2016 | 48 | 3872 |
39 | 通信工程(卓越工程师) | |||
40 | 医学信息工程 | 2016 | 53 | 4304 |
41 | 医学信息工程(卓越工程师) | |||
42 | 材料物理 | 2016 | 43 | 3472 |
43 | 材料化学 | 2016 | 40 | 3264 |
44 |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 2016 | 25 | 2000 |
45 | 水利水电 | 2016 | 275 | 22000 |
46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2016 | 62 | 4992 |
47 | 土木工程 | 2016 | 123 | 9840 |
48 | 工业工程 | 2016 | 42 | 3360 |
49 | 自动化专业 | 2016 | 86 | 3440 |
50 | 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 | |||
51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2016 | 213 | 17296 |
52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卓越工程师) | 2016 | 25 | 2032 |
53 | 高分子材料与加工工程 | 2016 | 105 | 8400 |
54 | 航空航天工程 | 2016 | 30 | 3696 |
55 | 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 | 2016 | 30 | 3632 |
56 | 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合作) | 2016 | 1 | 32 |
57 | 安全工程 | 2013 | 1 | 32 |
59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2016 | 1 | 32 |
60 | 化学类 | 2016 | 1 | 32 |
61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际合作) | 2016 | 1 | 32 |
62 | 生物科学类 | 2015 | 1 | 32 |
63 | 数学类 | 2016 | 2 | 64 |
64 | 水利类 | 2016 | 3 | 96 |
65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2013 | 4 | 128 |
66 | 卫生检验与检疫 | 2015 | 1 | 32 |
67 | 医学技术类 | 2016 | 1 | 32 |
68 | 制药工程 | 2015 | 1 | 32 |
69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2014 | 5 | 160 |
70 | 口腔医学 | 2016 | 1 | 32 |
71 | 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方向) | 2016 | 2 | 64 |
72 | 舞蹈表演 | 2015 | 1 | 32 |
73 |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 2016 | 1 | 32 |
注:面向的本校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列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
(二)实验教学资源情况
实验项目资源总数 | 195个 |
年度开设实验项目数 | 131个 |
年度独立设课的实验课程 | 39门 |
实验教材总数 | 3种 |
年度新增实验教材 | 0种 |
注:(1)实验项目:有实验讲义和既往学生实验报告的实验项目。(2)实验教材:由中心固定人员担任主编、正式出版的实验教材。(3)实验课程: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独立设置学分的实验课程。
(三)学生获奖情况
学生获奖人数 | 22人 |
学生发表论文数 | 篇 |
学生获得专利数 | 项 |
注:(1)学生获奖:指导教师必须是中心固定人员,获奖项目必须是相关项目的全国总决赛以上项目。(2)学生发表论文:必须是在正规出版物上发表,通讯作者或指导老师为中心固定人员。(3)学生获得专利:为已批准专利,中心固定人员为专利共同持有人。
三、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情况
(一)承担教学改革任务及经费
序号 | 项目/课题名称 | 文号 | 负责人 | 参加人员 | 起止时间 | 经费 | 类别 |
1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企业支持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师资培训 | 201602032032 | 罗阳 | 梅筱琴、陈建、伍建波、王玲、朱焰、匡驰、沈璐 | 2016.11- 2017.12 | 3.0 | a |
2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企业支持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互联网+3D打印创新创业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 201602032003 | 罗阳 | 梅筱琴、陈建、朱焰 | 2016.11- 2017.12 | 3.0 | a |
3 | 2017~2019年教育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工程训练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立项/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构建新工科工程实践教学改革新模式 | 机基/工训联发〔2017〕3号 | 罗阳 | 陈建、杨祖幸#、王杰、赵武、刘胜青、赖春霞#、伍剑波、梅筱琴、王玲、胡瑞飞、朱鲁闯、蒲亚宁、沈璐、涂江泓 | 2017.12- 2019.11 | 2.0 | a |
4 | 四川大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立项/柔四川大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立项/性制造系统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综合实验 | 2016川大教[183] | 2016.12 | 3.5 | a | ||
5 | 四川大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立项/互联网+3D打印创新创业指导与实训; | 2016川大教[183] | 2016.12 | 3.0 | a | ||
6 | 四川大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立项/探究式竞赛培训与创新训练 | 2016川大教[183] | 2016.12 | 3.5 | a | ||
7 | 四川大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立项/陶艺作品创意设计与制作综合∕创新实验 | 2016川大教[183] | 2016.12 | 2.0 | a | ||
8 | 四川大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立项/形状记忆功能材料与康复医学创新实验 | 2016川大教[183] | 2016.12 | 3.0 | a | ||
9 | 四川大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立项/人形机器人组合动作规划与实现创新实验 | 2016川大教[183] | 2016.12 | 2.0 | a | ||
10 | 四川大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立项/激光金属材料加工工艺设计与制作综合实验 | 2016川大教[183] | 2016.12 | 3.0 | a | ||
11 | 四川大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立项/机电产品创意设计组装及运动控制创新实验 | 2016川大教[183] | 2016.12 | 3.0 | a | ||
12 | 四川大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立项/数控线切割学生作品设计与制作创新实验 | 2016川大教[183] | 2016.12 | 3.0 | a | ||
13 | 四川大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立项/工业产品三维扫描数字模型重建与作品制作综合实验 | 2016川大教[183] | 2016.12 | 3.0 | a | ||
14 | 四川大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立项/激光二维雕刻∕内雕作品设计与制作创意实验 | 2016川大教[183] | 2016.12 | 3.0 | a | ||
15 | 四川大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立项/三维钣金作品设计与多工艺制作方法综合实验 | 2016川大教[183] | 2016.12 | 3.0 | a | ||
16 | 四川大学实验技术立项/六足机器人行走步姿研究 | 2017.11 | a | ||||
17 | 四川大学实验技术立项/工业机器人示教平台建设 | 2017.11 | a | ||||
18 | 四川大学实验技术立项/无损检测创新综合实验开发 | 2017.11 | a | ||||
19 | 四川大学实验技术立项/利用金属3D打印技术实现吹塑模具制造 | 2017.11 | a | ||||
20 | 四川大学实验技术立项/金属3D打印综合训练与创意设计实验项目研制 | 2017.11 | a | ||||
21 | 四川大学实验技术立项/逆向设计三维扫描及典型零件数字模型重构实验平台开发 | 2017.11 | a | ||||
22 | 四川大学实验技术立项/焊接柔性制造系统自动化立体仓库改造及运行仿真教学平台 | 2017.11 | a |
注:(1)此表填写省部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课题)名称:项目管理部门下达的有正式文号的最小一级子课题名称。(2)文号:项目管理部门下达文件的文号。(3)负责人:必须是中心固定人员。(4)参加人员:所有参加人员,其中研究生、博士后名字后标注*,非本中心人员名字后标注#。(5)经费:指示范中心本年度实际到账的研究经费。(6)类别:分为a、b两类,a类课题指以示范中心为主的课题;b类课题指本示范中心协同其它单位研究的课题。
(二)承担科研任务及经费
序号 | 项目/课题名称 | 文号 | 负责人 | 参加人员 | 起止时间 | 经费 | 类别 |
1 | 工业与信息化部2016智能制造新模式专项/高真空分子泵智能制造车间软件平台建设 | 2016062 | 罗阳 | 陈建 | 2016.01- 2017.12 | 50.00 | a |
2 | 四川省科技厅项目/大型智能环境模拟设备制造技术及应用 | 2016KJT0049-2016GZ0159 | 罗阳 | 陈建 | 2015.01- | 25.00 | a |
3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基于动生涡电流的钢轨高速电磁无损检测方法与机理研究 | 51505308 | 伍剑波 | 梅筱琴 | 2016.01-2018.12 | 20.00 | a |
4 | 四川省科技厅项目/低温余热/余压发电技术前沿与发电机组系统优化设计研究 | 2017GZ0092 | 王杰 | 伍剑波、朱鲁闯、刁燕 | 2017.1.1-2018.12.31 | 25.00 | a |
注:此表填写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课题)。
(三)研究成果
1.专利情况
序号 | 专利名称 | 专利授权号 | 获准国别 | 完成人 | 类型 | 类别 |
1 | ||||||
2 | ||||||
… |
注:(1)国内外同内容的专利不得重复统计。(2)专利:批准的发明专利,以证书为准。(3)完成人:所有完成人,排序以证书为准。(4)类型:其它等同于发明专利的成果,如新药、软件、标准、规范等,在类型栏中标明。(5)类别:分四种,独立完成、合作完成—第一人、合作完成—第二人、合作完成—其它。如果成果全部由示范中心固定人员完成的则为独立完成。如果成果由示范中心与其它单位合作完成,第一完成人是示范中心固定人员则为合作完成—第一人;第二完成人是示范中心固定人员则为合作完成—第二人,第三及以后完成人是示范中心固定人员则为合作完成—其它。(以下类同)
2.发表论文、专著情况
序号 | 论文或专著名称 | 作者 | 刊物、出版社名称 | 卷、期 | 类型 | 类别 |
1 | Motion-induced eddy current thermography for high-speed inspection | Wu J, Li K, Tian G, et al. | AIP Advances | 2017,7(8): 085105 | 国外刊物 | SCI |
2 | An Online MFL Sensing Method for Steel Pipe Based on the Magnetic Guiding Effect | Wu J, Fang H, Huang X, et al | Sensors | 2017, 17(12): 2911 | 国外刊物 | SCI |
3 | A Lift-Off-Tolerant Magnetic Flux Leakage Testing Method for Drill Pipes at Wellhead | Wu J, Fang H, Li L, | Sensors | 2017, 17(1): 201 | 国外刊物 | SCI |
4 | The effect of motion-induced eddy current on circumferential magnetization in MFL testing for a steel pipe | Wu J, Sun Y, Feng B, | 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 | 2017, 53(7), 6201506 | 国外刊物 | SCI |
注:(1)论文、专著均限于教学研究、学术论文或专著,一般文献综述及一般教材不填报。请将有示范中心署名的论文、专著依次以国外刊物、国内重要刊物,外文专著、中文专著为序分别填报,并在类型栏中标明。单位为篇或册。(2)国外刊物:指在国外正式期刊发表的原始学术论文,国际会议一般论文集论文不予统计。(3)国内重要刊物:指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建立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简称CSCD) 核心库来源期刊 (http://www.las.ac.cn), 同时可对国内发行的英文版学术期刊论文进行填报,但不得与中文版期刊同内容的论文重复。(4)外文专著:正式出版的学术著作。(5)中文专著:正式出版的学术著作,不包括译著、实验室年报、论文集等。(6)作者:所有作者,以出版物排序为准。
3.仪器设备的研制和改装情况
序号 | 仪器设 | 自制或 | 开发的功能 | 研究成果 | 推广和应用的高校 |
1 | 互联网+3D打印 | 改装 | 互联网+3D打印技术创新创业指导与实践课程,是以互联网为教学平台和技术支撑,以3D打印为导向,以多学科先进技术交叉为特色的面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课程。 | 1、构建以面上学生完成3D打印基础训练,专业学生完成创新/设计型训练; | 成都大学 |
2 | 柔性制造系统FMS | 研制 | 1、基于6自由度搬运机器手,实现零件的自动搬运; | 1、加工工件搬运和制造的工艺文件; | 西南交通大学 |
注:(1)自制:实验室自行研制的仪器设备。(2)改装:对购置的仪器设备进行改装,赋予其新的功能和用途。(3)研究成果:用新研制或改装的仪器设备进行研究的创新性成果,列举1-2项。
4.其它成果情况
名称 | 数量 |
国内会议论文数 | 篇 |
国际会议论文数 | 篇 |
国内一般刊物发表论文数 | 篇 |
省部委奖数 | 1项 |
其它奖数 | 1项 |
注:国内一般刊物:除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以外的其它国内刊物,只填报原始论文。
四、人才队伍基本情况
(一)本年度固定人员情况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份 | 职称 | 职务 | 工作性质 | 学位 | 备注 |
1 | 王杰 | 男 | 1964 | 教授 | 主任 | 管理 | 博士 | 博士生导师 |
2 | 罗阳 | 男 | 1969 | 教授 | 常务副主任 | 管理 | 博士 | |
3 | 朱鲁闯 | 男 | 1968 | 讲师 | 副主任 | 管理 | 博士 | |
4 | 石华刚 | 男 | 1958 | 高级工程师 | 书记 | 管理 | ||
5 | 梅筱琴 | 女 | 1971 | 副教授 | 教学 | 博士 | ||
6 | 王玲 | 女 | 1971 | 副教授 | 教学 | 博士 | ||
7 | 伍剑波 | 男 | 1986 | 讲师 | 教学 | 博士 | ||
8 | 胡瑞飞 | 男 | 1977 | 讲师 | 教学 | 博士 | ||
9 | 陈建 | 男 | 1987 | 实验师 | 教学 | 博士 | ||
10 | 肖华军 | 男 | 1976 | 工程师 | 教学 | 博士 | ||
11 | 廖晓兰 | 女 | 1966 | 管员 | 教学 | |||
12 | 许有元 | 男 | 1960 | 工程师 | 教学 | |||
13 | 李春来 | 男 | 1958 | 主任科员 | 教学 | |||
14 | 陈铮 | 男 | 1964 | 副主任科员 | 教学 | |||
15 | 李次高 | 男 | 1962 | 副主任科员 | 教学 | |||
16 | 李国军 | 男 | 1957 | 工程师 | 教学 | |||
17 | 胡光清 | 男 | 1957 | 技师 | 教学 | |||
18 | 胡恒 | 男 | 1962 | 技师 | 教学 | |||
19 | 罗涛 | 男 | 1961 | 技师 | 教学 | |||
20 | 蒲亚宁 | 男 | 1965 | 技师 | 教学 | |||
21 | 崔黎 | 女 | 1971 | 技师 | 教学 | |||
22 | 李建军 | 男 | 1963 | 技师 | 教学 | |||
23 | 涂江泓 | 男 | 1970 | 技师 | 教学 | |||
24 | 汪援军 | 男 | 1969 | 技师 | 教学 | |||
25 | 谢鸣 | 男 | 1965 | 技师 | 教学 | |||
26 | 张燕成 | 男 | 1971 | 技师 | 教学 | |||
27 | 朱焰 | 男 | 1968 | 技师 | 教学 | |||
28 | 敬雪梅 | 女 | 1970 | 高级工 | 教学 | |||
29 | 匡驰 | 男 | 1975 | 高级工 | 教学 | |||
30 | 梁锋 | 男 | 1973 | 高级工 | 教学 | |||
31 | 廖曙光 | 男 | 1961 | 高级工 | 教学 | |||
32 | 潘晓莉 | 女 | 1970 | 高级工 | 教学 | |||
33 | 邵永江 | 男 | 1970 | 高级工 | 教学 | |||
34 | 覃岭 | 男 | 1973 | 高级工 | 教学 | |||
35 | 吴伯宜 | 男 | 1967 | 高级工 | 教学 | |||
36 | 谢玉江 | 男 | 1973 | 高级工 | 教学 | |||
37 | 杨贵川 | 男 | 1966 | 高级工 | 教学 | |||
38 | 李勇 | 男 | 1972 | 高级工 | 教学 | |||
39 | 李运洪 | 男 | 1970 | 高级工 | 教学 | |||
40 | 罗永瑜 | 男 | 1974 | 高级工 | 教学 | |||
41 | 沈璐 | 女 | 1975 | 高级工 | 教学 | |||
42 | 唐兰 | 女 | 1974 | 高级工 | 教学 | |||
43 | 陈真 | 男 | 1964 | 中级工 | 教学 | |||
44 | 胡志勇 | 男 | 1991 | 初级工 | 教学 | |||
45 | 彭俊玮 | 男 | 1991 | 初级工 | 教学 |
注:(1)固定人员:指经过核定的属于示范中心编制的人员。(2)示范中心职务:示范中心主任、副主任。(3)工作性质:教学、技术、管理、其它,从事研究工作的兼职管理人员其工作性质为研究。(4)学位:博士、硕士、学士、其它,一般以学位证书为准。“文革”前毕业的研究生统计为硕士,“文革”前毕业的本科生统计为学士。(5)备注:是否院士、博士生导师、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获得时间。
(二)本年度流动人员情况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份 | 职称 | 国别 | 工作单位 | 类型 | 工作期限 |
1 | 赵武 | 男 | 1968 | 教授 | 中国 | 四川大学 | 其他 | 2010-2020 |
2 | 傅波 | 男 | 1968 | 教授 | 中国 | 四川大学 | 其他 | 2010-2020 |
3 | 李文强 | 男 | 1976 | 教授 | 中国 | 四川大学 | 其他 | 2010-2020 |
4 | 胡晓兵 | 男 | 1970 | 教授 | 中国 | 四川大学 | 其他 | 2010-2020 |
5 | 林光春 | 男 | 1963 | 教授 | 中国 | 四川大学 | 其他 | 2010-2020 |
6 | 文玉华 | 男 | 1971 | 教授 | 中国 | 四川大学 | 其他 | 2010-2020 |
7 | 杨随先 | 男 | 1968 | 教授 | 中国 | 四川大学 | 其他 | 2010-2020 |
8 | 王玫 | 女 | 1968 | 教授 | 中国 | 四川大学 | 其他 | 2010-2020 |
9 | 熊瑞平 | 男 | 1970 | 副教授 | 中国 | 四川大学 | 其他 | 2010-2020 |
10 | 刁燕 | 女 | 1970 | 副教授 | 中国 | 四川大学 | 其他 | 2010-2020 |
11 | 罗红波 | 男 | 1963 | 副教授 | 中国 | 四川大学 | 其他 | 2010-2020 |
12 | 李翔龙 | 男 | 1971 | 副教授 | 中国 | 四川大学 | 其他 | 2010-2020 |
13 | 方辉 | 男 | 1976 | 副教授 | 中国 | 四川大学 | 其他 | 2015-2020 |
14 | 余德平 | 男 | 1985 | 副教授 | 中国 | 四川大学 | 其他 | 2015-2020 |
15 | 徐雷 | 女 | 1973 | 副教授 | 中国 | 四川大学 | 其他 | 2010-2020 |
16 | 殷鸣 | 男 | 1984 | 讲师 | 中国 | 四川大学 | 其他 | 2015-2020 |
17 | 陈领 | 男 | 1985 | 讲师 | 中国 | 四川大学 | 其他 | 2015-2020 |
18 | 汤卿 | 男 | 1988 | 讲师 | 中国 | 四川大学 | 其他 | 2015-2020 |
19 | 陈珂 | 男 | 1972 | 讲师 | 中国 | 四川大学 | 其他 | 2010-2020 |
20 | 靳毅 | 男 | 1956 | 教授级高工 | 中国 | 成都九川真空科技公司 | 其他 | 2015-2020 |
21 | 颜旭涛 | 男 | 1971 | 副总经理 | 中国 | 北京太尔科技有限公司 | 其他 | 2012-2020 |
22 | 蒲恩帅 | 男 | 1977 | 总经理 | 中国 | 苏州博达特科技有限公司 | 其他 | 2015-2020 |
注:(1)流动人员:包括“访问学者和其他”两种类型。(2)工作期限:在示范中心工作的协议起止时间。
(三)本年度教学指导委员会人员情况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 | 职称 | 职务 | 国别 | 工作单位 | 类型 | 参会次数 |
1 | 傅水根 | 男 | 1945 | 教授 | 主任委员 | 中国 | 清华大学 | 外校专家 | 1 |
2 | 孙康宁 | 男 | 1955 | 教授 | 委员 | 中国 | 山东大学 | 外校专家 | 1 |
3 | 杨平 | 男 | 1963 | 教授 | 委员 | 中国 | 电子科技大学 | 外校专家 | 1 |
4 | 张玉洲 | 男 | 1963 | 教授 | 委员 | 中国 |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 外校专家 | 1 |
5 | 刘胜青 | 女 | 1945 | 教授 | 委员 | 中国 | 四川大学 | 校内专家 | 1 |
6 | 樊庆文 | 男 | 1966 | 教授 | 委员 | 中国 | 四川大学 | 校内专家 | 1 |
7 | 颜旭涛 | 男 | 1971 | 副总经理 | 委员 | 中国 | 北京太尔时代有限公司 | 企业专家 | 1 |
注:(1)教学指导委员会类型包括校内专家、外校专家、企业专家和外籍专家。(2)职务:包括主任委员和委员两类。(3)参会次数:年度内参加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的次数。
五、信息化建设、开放运行和示范辐射情况
(一)信息化建设情况
中心网址 | http://etc.scu.edu.cn/ | |
中心网址年度访问总量 | 10000人次 | |
信息化资源总量 | 51200 Mb | |
信息化资源年度更新量 | 10240 Mb | |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 8项 | |
中心信息化工作联系人 | 姓名 | 陈建 |
移动电话 | 18284593001 | |
电子邮箱 | jiangsuxuezi@163.com |
(二)开放运行和示范辐射情况
1.参加示范中心联席会活动情况
所在示范中心联席会学科组名称 | 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 |
参加活动的人次数 | 10人次 |
2.承办大型会议情况
序号 | 会议名称 | 主办单位名称 | 会议主席 | 参加人数 | 时间 | 类型 |
1 | 互联网+3D打印研讨会 | 四川大学 | 罗阳 | 50 | 2017.7 | 全国性 |
注:主办或协办由主管部门、一级学会或示范中心联席会批准的会议。请按全球性、区域性、双边性、全国性等排序,并在类型栏中标明。
3.参加大型会议情况
序号 | 大会报告名称 | 报告人 | 会议名称 | 时间 | 地点 |
1 | |||||
2 | |||||
… |
注:大会报告:指特邀报告。
4.承办竞赛情况
序号 | 竞赛名称 | 参赛人数 | 负责人 | 职称 | 起止时间 | 总经费(万元) |
1 | 四川大学全地形比赛 | 15 | 罗阳 | 教授 | 2017年4月8日 | 1.00 |
2 | 四川大学机器人比赛 | 40 | 罗阳 | 教授 | 2017年9月10日 | 1.0 |
3 | 四川大学大学生机械创新比赛 | 100 | 罗阳 | 教授 | 2017年11月10日 | 2.00 |
注:学科竞赛:按国家级、省级、校级设立排序。
5.开展科普活动情况
序号 | 活动开展时间 | 参加人数 | 活动报道网址 |
1 | 2017年3月10-11日 | 33 | 中学生研学活动 |
2 | 2017年7月19-20日 | 200 | 国际与实践课程周国际交流活动 |
3 | 2017年11月20-21日 | 186 | 中学生研学活动 |
6.接受进修人员情况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职称 | 单位名称 | 起止时间 |
1 | 顾兴龙 | 男 | 实验师 |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 | 2017.10.28-2017.11.15 |
注:进修人员单位名称填写学校,起止时间以正式文件为准。
7.承办培训情况
序号 | 培训项目名称 | 培训人数 | 负责人 | 职称 | 起止时间 | 总经费(万元) |
1 | 互联网+3D打印研讨会 | 50 | 罗阳 | 教授 | 2017年7月24日-27日 | 3.0 |
注:培训项目以正式文件为准,培训人数以签到表为准。
(三)安全工作情况
安全教育培训情况 | 5000人次 | |
是否发生安全责任事故 | ||
伤亡人数(人) | 未发生 | |
伤 | 亡 | |
√ |
注:安全责任事故以所在高校发布的安全责任事故通报文件为准。如未发生安全责任事故,请在其下方表格打钩。如发生安全责任事故,请说明伤亡人数。
六、审核意见
(一)示范中心负责人意见
(示范中心承诺所填内容属实,数据准确可靠。) |
(二)学校评估意见
所在学校年度考核意见:
所在学校负责人签字: |
Copyright 2017 - 2018 © 四川大学工程训练中心
地址:四川省双流县川大路四川大学江安校区工程训练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