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年度报告
(2024年1月1日——2024年12月31日)
示范中心名称:工程训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示范中心主任:王杰
示范中心联系人及联系电话:陈建/18284593001
所在学校名称:四川大学
所在学校联系人及联系电话:何柳/028-85405143
2024年 01 月 10日填报
第一部分 年度报告编写提纲(限3000字以内)
一、人才培养工作和成效
(一)人才培养基本情况
工程训练中心是“新工科”和“双一流”建设的基础和支撑。中心主要功能是工程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科研服务平台。
工程训练系列课程是面向全校文理工医专业开设的公共基础实践课程,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随着“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人才培养目标转变为能够适应、甚至引领未来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以人工智能和学科交叉融合为技术途径,构建知识、能力、实践、创新、劳动、立德树人、竞赛一体化培养的工程创新实践教学新理念,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实践能力。
(二)人才培养成效评价等
1.教学工作量
2024年承担实践教学、创新创业竞赛、通识课程和科研服务等各类实验教学工作量约43.1万人学时。全校32个学院77个专业4285名本科学生参加2-5周的工程训练系列课程的学习,约405名学生参加竞赛活动。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与成飞民机共同开设《工程设计与基础实践》专业基础课程,面向文理医专业200余名学生,开设《天工开物:智造工程与技艺》和《创造性思维:创新、创造与创业》通识核心金课。《医学装备智能制造工程综合实践》评为“课程思政”实践榜样课程,《智能制造工程综合实践》评为本科课程最美教案。
2.实验教学资源
实验项目资源总数114个,年度开设81个,新增2个,2024年度开课有20门,编写教材3部,教材7种。
3.学科竞赛获奖
参各类竞赛,获奖学生181人:
(1)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省一等奖9项、二等奖9项和三等奖4项和校级22项。
(2)第二十六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全国二等奖1项、全国三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1项和省级二等奖1项;
二、人才队伍建设
(一)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现有66人,其中,固定46人、流动人员20人。正高级18人、副高级15人,博士学位教师36人。
(二)队伍建设的举措与取得的成绩等
(1)确立“结构合理、一专多能、爱岗敬业、创新进取”的队伍建设目标;
(2)成立工程训练基础教学组织,定期开展教学研讨。30人次完成各类教改9项,新建平台2个、新开实验2项;
(3)鼓励高水平教师加入实验教学,组织22人次参加各类技能培训和研讨会;
(4)获四川大学“课程思政”榜样项目和最美教案,荣获第一届全国高等学校工程创客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教师工程创客教学能力大赛特等奖、第三届“余姚杯”中国高校机器人实验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
三、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
(一)教学改革立项、进展、完成等情况
1.适应新时代、强化人才培养,构建贯通式项目一体化育人的AI+项目制创新实践教学新模式
整合已有教学资源,构建多学科交叉教师团队,以文理工医差异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AI知识图谱为学习手段、真实场景贯通式项目为实践途径,开展贯通式项目一体化育人的AI+项目制创新实践教学,通过项目串接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价值塑造,开展了教改项目:
(1)省级教改2项;
(2)四川大学第十期教改项目3项;
(3)四川大学实验技术立项2项;
(4)四川大学AI课程1门、四川大学人工智能赋能创新型实践教育1项。
2、坚持产教研深度融合,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结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开展设计人才培养在高校端延伸的探索,面向本科生开设先修课程,扩大选拔生源、锁定人才、精准培养,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生源质量保障的互利共赢的局面。
3.坚持医工融合教学改革,开展医学装备+智能制造工程综合实践
面向医学技术+智能制造专业及医工创新班,建设医学装备+智能制造工程创新实践平台,构建医工融合工程实践课程体系、采用理论联系实践、单项拓展综合技术结合艺术、思政兼顾趣味的原则,开设医学装备+智能制造工程综合实践课程。
(二)科学研究等情况
(1)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发表论文及专著19篇,专利9项。
(2)为多个科研团队提供约35次科研服务,38人次本科生参与中心教师科研项目。
四、信息化建设、开放运行和示范辐射
(一)信息化资源、平台建设,人员信息化能力提升等情况
(1)建设智能化综合运行管理平台,完善中心开放运行与管理机制。建设7大双创实验平台,建成智能化综合运行管理平台,实验室采用信息化门禁系统,面向社会全天候预约制开放。
(2)利用信息技术积极推进实践教学和管理的深度融合。构建智慧工程训练中心,实现数字化管理、选课和成绩评定。构建智能制造虚拟仿真软件、柔性制造系统虚拟仿真软件和智能工业机器人仿真软件。
(3)构建“三教育两合作”设备开放共享机制。“三教育”为通识教育、双创教育、科研实验的开放共享;“两合作”中小学和企业合作,科普、校企协同育人。
(二)开放运行、安全运行等情况
坚持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校企共建、优质资源共享:
(1)与中航成飞民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共建工程设计基础实践平台;
(2)与企业联合共建“双创示范基地”;
(3)与成都市教育局携手共建“成都市普通高中学生创新实践基地”。
(三)对外交流合作、发挥示范引领、支持中西部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等情况
(1)本校4690名学生完成各类基础训练和创新训练;
(2)5102名中小学生创新训练,西南民族大学270名学生工程实训;
(3)接待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32所高校前来参观、学习、交流;
(4)举办四川省大学生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大赛暨国赛选拔赛;
(5)举办西南地区工程训练及金工理事会会议。
五、示范中心大事记
(一)有关媒体对示范中心的重要评价,附相应文字和图片资料
2024年11月,中心联合成华区人民政府举办第十二届四川省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暨国赛选拔赛,参赛队伍410支,新华社、看度新闻、腾讯新闻和成都电视台进行报道。

(二)省部级以上领导同志视察示范中心的图片及说明等
2024年6月,四川大学校长汪劲松到中心检查工作,肯定了中心项目制教学工作,提出中心加强与双创竞赛的深度融合。

(三)其它对示范中心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活动等
2024年4月,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举办西南地区高等学校工程训练/金工教学研究会暨2024年学术年会,国内36所高校参加。

六、示范中心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验教学师资队伍人员退休多、人员数量缺口较大;
(2)实验室设备保养、维护、维修成本高,实验耗材费用高。
七、所在学校与学校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
学校高度重视中心在创建“双一流”大学和“双创”中心中的支撑作用。
(一)健全和落实示范中心运行管理机制
(1)学校成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运行管理委员会,负责落实条件保障、日常监督管理和年度考核工作,协调解决示范中心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2)成立工程训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指导委员会,每年召开会议并指导教学、为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
(3)学校大力支持中心运行管理与教学改革,年投入121.2万元,运行费8万元,实验耗材费84.1万元,安全、设备购置和维护费10万元,教改经费8.1万元,双创竞赛费11万元。
(二)学校将中心纳入到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学校将中心纳入国家级双创实践基地中,以智能制造和学科交叉为核心,重点建设物联网、智能制造以及6个制造、测试及控制创新工作室。
注意事项及说明:
1.文中内容与后面示范中心数据相对应,必须客观真实,避免使用“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等词。
2.文中介绍的成果必须有示范中心人员(含固定人员和流动人员)的署名,且署名本校名称。
3.年度报告的表格行数可据实调整,不设附件,请做好相关成果支撑材料的存档工作。
第二部分 示范中心数据
(数据采集时间为 202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一、示范中心基本情况
示范中心名称 |
工程训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所在学校名称 |
四川大学 |
主管部门名称 |
教育部 |
示范中心门户网址 |
http://etc.scu.edu.cn/ |
示范中心详细地址 |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川大路四川大学江安校区工程训练中心 |
邮政编码 |
610207 |
固定资产情况 |
|
建筑面积 |
15000㎡ |
设备总值 |
5463万元 |
设备台数 |
1464台 |
经费投入情况 |
|
主管部门年度经费投入 (直属高校不填) |
|
所在学校年度经费投入 |
121.2万元 |
|
|
|
|
|
|
|
|
|
注:(1)表中所有名称都必须填写全称。(2)主管部门:所在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可查询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全国高等学校名单。
二、人才队伍基本情况
(一)本年度固定人员情况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份 |
职称 |
职务 |
工作性质 |
学位 |
备注 |
1 |
王杰 |
男 |
1964 |
正高级 |
主任 |
管理 |
博士 |
博士生导师2007-06-01 |
2 |
朱鲁闯 |
男 |
1968 |
中级 |
副主任 |
管理 |
博士 |
|
3 |
伍剑波 |
男 |
1986 |
正高级 |
|
管理 |
博士 |
博士生导师2021-06-01 |
4 |
赵武 |
男 |
1968 |
正高级 |
|
管理 |
博士 |
博士生导师2008-06-01 |
5 |
沈璐 |
女 |
1975 |
其它 |
|
管理 |
其它 |
|
6 |
罗阳 |
男 |
1969 |
正高级 |
|
教学 |
博士 |
|
7 |
梅筱琴 |
女 |
1971 |
副高级 |
|
教学 |
博士 |
|
8 |
王玲 |
女 |
1971 |
副高级 |
|
教学 |
博士 |
|
9 |
胡瑞飞 |
男 |
1977 |
中级 |
|
教学 |
博士 |
|
10 |
陈建 |
男 |
1987 |
副高级 |
副主任 |
教学 |
博士 |
|
11 |
刘晓宇 |
女 |
1988 |
副高级 |
副院长 |
教学 |
博士 |
|
12 |
殷鸣 |
男 |
1987 |
正高级 |
|
教学 |
博士 |
博士生导师2021-06-01 |
13 |
郭智兴 |
男 |
1977 |
正高级 |
|
教学 |
博士 |
博士生导师2021-06-01 |
14 |
郭鑫 |
男 |
1988 |
副高级 |
|
教学 |
博士 |
|
15 |
陆小龙 |
男 |
1977 |
中级 |
|
教学 |
博士 |
|
16 |
何俊 |
男 |
1978 |
中级 |
|
教学 |
硕士 |
|
17 |
邓成军 |
男 |
1978 |
中级 |
|
教学 |
硕士 |
|
18 |
鲜广 |
男 |
1987 |
中级 |
|
教学 |
博士 |
|
19 |
林思建 |
男 |
1989 |
中级 |
|
教学 |
博士 |
|
20 |
肖华军 |
男 |
1976 |
中级 |
|
教学 |
博士 |
|
21 |
廖晓兰 |
女 |
1966 |
中级 |
|
教学 |
其它 |
|
22 |
陈铮 |
男 |
1964 |
中级 |
|
教学 |
其它 |
|
23 |
蒲亚宁 |
男 |
1965 |
其它 |
|
教学 |
其它 |
|
24 |
涂江泓 |
男 |
1970 |
其它 |
|
教学 |
其它 |
|
25 |
汪援军 |
男 |
1969 |
其它 |
|
教学 |
其它 |
|
26 |
谢鸣 |
男 |
1965 |
其它 |
|
教学 |
其它 |
|
27 |
张燕成 |
男 |
1971 |
其它 |
|
教学 |
其它 |
|
28 |
朱焰 |
男 |
1968 |
其它 |
|
教学 |
其它 |
|
29 |
匡驰 |
男 |
1975 |
其它 |
|
教学 |
其它 |
|
30 |
梁锋 |
男 |
1973 |
其它 |
|
教学 |
其它 |
|
31 |
邵永江 |
男 |
1970 |
其它 |
|
教学 |
其它 |
|
32 |
覃岭 |
男 |
1973 |
其它 |
|
教学 |
其它 |
|
33 |
吴伯宜 |
男 |
1967 |
其它 |
|
教学 |
其它 |
|
34 |
杨贵川 |
男 |
1966 |
其它 |
|
教学 |
其它 |
|
35 |
李勇 |
男 |
1972 |
其它 |
|
教学 |
其它 |
|
36 |
李运洪 |
男 |
1970 |
其它 |
|
教学 |
其它 |
|
37 |
罗永瑜 |
男 |
1974 |
其它 |
|
教学 |
其它 |
|
38 |
胡志勇 |
男 |
1991 |
其它 |
|
教学 |
其它 |
|
39 |
彭俊玮 |
男 |
1991 |
其它 |
|
教学 |
其它 |
|
40 |
任寒冰 |
女 |
1993 |
其它 |
|
教学 |
硕士 |
|
41 |
陈依桐 |
女 |
1991 |
其它 |
支部书记 |
教学 |
硕士 |
|
42 |
章万银 |
男 |
1988 |
其它 |
|
教学 |
硕士 |
|
43 |
蒲弈煊 |
女 |
1995 |
其它 |
|
教学 |
学士 |
|
44 |
向晓梅 |
女 |
1996 |
其它 |
|
教学 |
学士 |
|
45 |
夏慧 |
女 |
1994 |
中级 |
|
教学 |
博士 |
|
46 |
丁一 |
男 |
1994 |
其它 |
|
教学 |
硕士 |
|
注:(1)固定人员:指高等学校聘用的聘期2年以上的全职人员,包括教学、技术和管理人员。(2)示范中心职务:示范中心主任、副主任。(3)工作性质:教学、技术、管理、其他。具有多种性质的,选填其中主要工作性质即可。(4)学位:博士、硕士、学士、其他,一般以学位证书为准。(5)备注:是否院士、博士生导师、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等,获得时间。
(二)本年度流动人员情况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份 |
职称 |
国别 |
工作单位 |
类型 |
工作期限 |
1 |
方辉 |
男 |
1976 |
副高级 |
中国 |
四川大学 |
校内兼职人员 |
2016-01-01 至 2024-12-30 |
2 |
李文强 |
男 |
1976 |
正高级 |
中国 |
四川大学 |
校内兼职人员 |
2016-01-01 至 2024-12-30 |
3 |
胡晓兵 |
男 |
1970 |
正高级 |
中国 |
四川大学 |
校内兼职人员 |
2016-01-01 至 2024-12-30 |
4 |
林光春 |
男 |
1963 |
正高级 |
中国 |
四川大学 |
校内兼职人员 |
2016-01-01 至 2024-12-30 |
5 |
文玉华 |
男 |
1971 |
正高级 |
中国 |
四川大学 |
校内兼职人员 |
2016-01-01 至 2024-12-30 |
6 |
杨随先 |
男 |
1968 |
正高级 |
中国 |
四川大学 |
校内兼职人员 |
2016-01-01 至 2024-12-30 |
7 |
王玫 |
女 |
1968 |
正高级 |
中国 |
四川大学 |
校内兼职人员 |
2016-01-01 至 2024-12-30 |
8 |
熊计 |
男 |
1966 |
正高级 |
中国 |
四川大学 |
校内兼职人员 |
2016-01-01 至 2024-12-30 |
9 |
冯可芹 |
男 |
1966 |
正高级 |
中国 |
四川大学 |
校内兼职人员 |
2016-01-01 至 2024-12-30 |
10 |
熊瑞平 |
男 |
1970 |
副高级 |
中国 |
四川大学 |
校内兼职人员 |
2016-01-01 至 2024-12-30 |
11 |
刁燕 |
女 |
1970 |
副高级 |
中国 |
四川大学 |
校内兼职人员 |
2016-01-01 至 2024-12-30 |
12 |
李翔龙 |
男 |
1971 |
正高级 |
中国 |
四川大学 |
校内兼职人员 |
2016-01-01 至 2024-12-30 |
13 |
余德平 |
男 |
1985 |
正高级 |
中国 |
四川大学 |
校内兼职人员 |
2016-01-01 至 2024-12-30 |
14 |
徐雷 |
女 |
1973 |
副高级 |
中国 |
四川大学 |
校内兼职人员 |
2016-01-01 至 2024-12-30 |
15 |
陈领 |
男 |
1985 |
副高级 |
中国 |
四川大学 |
校内兼职人员 |
2016-01-01 至 2024-12-30 |
16 |
汤卿 |
男 |
1988 |
副高级 |
中国 |
四川大学 |
校内兼职人员 |
2016-01-01 至 2024-12-30 |
17 |
陈珂 |
男 |
1972 |
副高级 |
中国 |
四川大学 |
校内兼职人员 |
2016-01-01 至 2024-12-30 |
18 |
徐璐 |
男 |
1989 |
中级 |
中国 |
北京探索者机电有限公司 |
行业企业人员 |
2016-01-01 至 2024-12-30 |
19 |
王增华 |
男 |
1971 |
副高级 |
中国 |
北京太尔科技有限公司 |
行业企业人员 |
2016-01-01 至 2024-12-30 |
20 |
蒲恩帅 |
男 |
1977 |
副高级 |
中国 |
苏州博达特科技有限公司 |
行业企业人员 |
2016-01-01 至 2024-12-30 |
注:(1)流动人员包括校内兼职人员、行业企业人员、海内外合作教学人员等。(2)工作期限:在示范中心工作的协议起止时间。
(三)本年度教学指导委员会人员情况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 年份 |
职称 |
职务 |
国别 |
工作单位 |
类型 |
参会次数 |
1 |
孙康宁 |
男 |
1955 |
教授 |
主任委员 |
中国 |
山东大学 |
外校专家 |
1 |
2 |
王永青 |
男 |
1969 |
教授 |
委员 |
中国 |
大连理工大学 |
外校专家 |
1 |
3 |
张玉洲 |
男 |
1963 |
研究员 |
委员 |
中国 |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
外校专家 |
1 |
4 |
蒋建军 |
男 |
1977 |
教授 |
委员 |
中国 |
西北工业大学 |
外校专家 |
1 |
5 |
潘旭东 |
男 |
1977 |
教授 |
委员 |
中国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外校专家 |
1 |
6 |
樊庆文 |
男 |
1966 |
研究员 |
委员 |
中国 |
四川大学 |
校内专家 |
1 |
7 |
郭志强 |
男 |
1971 |
教授级高工 |
委员 |
中国 |
重庆鼎誉机电有限公司 |
企业专家 |
1 |
注:(1)教学指导委员会类型包括校内专家、外校专家、企业专家和外籍专家。(2)职务:包括主任委员和委员两类。(3)参会次数:年度内参加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的次数。
三、人才培养情况
(一)示范中心实验教学面向所在学校专业及学生情况
序号 |
面向的专业 |
学生人数 |
人时数 |
专业名称 |
年级 |
1 |
材料科学 |
2023 |
190 |
22800 |
2 |
材料成型与控制 |
2023 |
64 |
7680 |
3 |
财务管理 |
2023 |
64 |
5120 |
4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2023 |
308 |
24640 |
5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2023 |
89 |
10680 |
6 |
土木工程 |
2023 |
142 |
11360 |
7 |
电子信息工程 |
2023 |
366 |
29280 |
8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2023 |
312 |
24960 |
9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2023 |
318 |
63600 |
10 |
航空航天工程 |
2023 |
78 |
9360 |
11 |
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 |
2023 |
76 |
9120 |
12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
2023 |
88 |
10560 |
13 |
工程力学 |
2023 |
69 |
5520 |
14 |
工科试验班(绿色化工) |
2023 |
259 |
20720 |
15 |
管理科学 |
2023 |
71 |
5680 |
16 |
自动化 |
2023 |
192 |
15360 |
17 |
物理学类 |
2023 |
154 |
12320 |
18 |
水利科学与工程 |
2023 |
202 |
16160 |
19 |
软件工程 |
2023 |
245 |
19600 |
20 |
环境工程 |
2023 |
64 |
7680 |
21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2023 |
52 |
10400 |
22 |
轻纺工程 |
2023 |
260 |
20800 |
23 |
医学信息工程 |
2023 |
60 |
4800 |
24 |
生物医学工程 |
2023 |
85 |
6800 |
25 |
网络空间安全 |
2023 |
156 |
12480 |
26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2023 |
55 |
4400 |
27 |
环境工程 |
2023 |
64 |
7680 |
28 |
生物科学 |
2023 |
20 |
1600 |
29 |
工业工程 |
2023 |
39 |
3120 |
30 |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
2023 |
80 |
6400 |
31 |
医技智能制造 |
2023 |
20 |
4000 |
32 |
药学 |
2023 |
26 |
2080 |
33 |
医学技术类 |
2023 |
39 |
7800 |
34 |
环境设计 |
2023 |
7 |
560 |
35 |
会计学 |
2023 |
10 |
800 |
36 |
基础医学 |
2023 |
5 |
400 |
37 |
护理学 |
2023 |
1 |
80 |
38 |
建筑学 |
2023 |
1 |
80 |
39 |
金融学 |
2023 |
4 |
320 |
40 |
经济学 |
2023 |
5 |
400 |
41 |
康复治疗学 |
2023 |
3 |
240 |
42 |
口腔医学 |
2023 |
6 |
480 |
43 |
历史学类 |
2023 |
1 |
80 |
44 |
临床药学 |
2023 |
5 |
400 |
45 |
临床医学 |
2023 |
8 |
640 |
46 |
旅游管理 |
2023 |
1 |
80 |
47 |
日语 |
2023 |
1 |
80 |
48 |
社会工作 |
2023 |
2 |
160 |
49 |
生态学 |
2023 |
2 |
160 |
50 |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 |
2023 |
3 |
96 |
51 |
视觉传达设计 |
2023 |
5 |
160 |
52 |
书法学 |
2023 |
3 |
96 |
53 |
数学类 |
2023 |
7 |
224 |
54 |
网络与新媒体 |
2023 |
3 |
96 |
55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2023 |
3 |
96 |
56 |
卫生检验与检疫 |
2023 |
2 |
64 |
57 |
信息资源管理 |
2023 |
1 |
32 |
58 |
医学检验技术 |
2023 |
2 |
64 |
59 |
医学影像技术 |
2023 |
2 |
64 |
60 |
应用化学 |
2023 |
1 |
32 |
61 |
英语 |
2023 |
4 |
128 |
62 |
预防医学 |
2023 |
3 |
96 |
63 |
哲学 |
2023 |
1 |
32 |
64 |
中国语言文学类 |
2023 |
1 |
32 |
65 |
财政学 |
2023 |
2 |
64 |
66 |
法学 |
2023 |
2 |
64 |
67 |
法医学 |
2023 |
1 |
32 |
68 |
公共管理类 |
2023 |
1 |
32 |
69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2023 |
4 |
128 |
70 |
国民经济管理 |
2023 |
1 |
32 |
71 |
汉语言文学 |
2023 |
1 |
32 |
72 |
化学 |
2023 |
2 |
64 |
注:面向的本校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列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
(二)实验教学资源情况
实验项目资源总数 |
121个 |
年度开设实验项目数 |
72个 |
年度独立设课的实验课程 |
20门 |
实验教材总数 |
7种 |
年度新增实验教材 |
1种 |
注:(1)实验项目:有实验讲义和既往学生实验报告的实验项目。(2)实验教材:由中心固定人员担任主编、正式出版的实验教材。(3)实验课程: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独立设置学分的实验课程。
(三)学生获奖情况
学生获奖人数 |
181人 |
学生发表论文数 |
17篇 |
学生获得专利数 |
9项 |
注:(1)学生获奖:指导教师必须是中心固定人员,获奖项目必须是相关项目的全国总决赛以上项目。(2)学生发表论文:必须是在正规出版物上发表,通讯作者或指导老师为中心固定人员。(3)学生获得专利:为已批准专利,中心固定人员为专利共同持有人。
四、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情况
(一)承担教学改革任务及经费
序号 |
项目/ 课题名称 |
文号 |
负责人 |
参加人员 |
起止时间 |
经费(万元) |
类别 |
1 |
2024年四川省高等学校创新性实验项目/AI赋能解决临床医疗工程问题的智能医学装备创新设计与制作项目 |
川教函〔2024〕451号 |
余德平 |
陈建,陈依桐 |
2023-09-19 至 2026-09-19 |
1.0 |
a |
2 |
2023年四川省高等学校创新性实验项目/“山地协同-物流接力”任务驱动的智能机器人的创新设计与制作项目 |
川教函〔2023〕446号 |
王杰 |
陈建,朱鲁闯 |
2023-11-01 至 2025-11-30 |
1.5 |
a |
3 |
2024年人工智能赋能创新型实验技术研究项目/基于知识图谱的工程训练AI课程+项目制实践混合式教学新模式探索与实践 |
SCU2024032 |
陈建 |
陈依桐、王杰、夏慧、章万银、朱鲁闯、李文强 |
2024-05-17 至 2025-05-17 |
0.6 |
a |
4 |
2024年人工智能赋能创新型实验技术研究项目/基于数字孪生和AI的加工中心智能防碰撞系统的开发 |
SCU2024031 |
何俊 |
邓成军 |
2024-05-17 至 2025-05-17 |
0.4 |
a |
5 |
四川大学第十期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面向文理工医专业开展贯通式、定制化、项目制驱动的工程训练系列课程改革 |
SCU10086 |
陈建 |
朱鲁闯 |
2023-10-01 至 2024-10-31 |
0.8 |
a |
6 |
四川大学第十期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工程训练课程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 |
SCU10283 |
陈依桐 |
朱鲁闯 |
2023-10-01 至 2024-10-31 |
0.4 |
a |
7 |
四川大学第十期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一核两翼三驱四维”仪器类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的改革实践与创新升级 |
SCU10087 |
刘晓宇 |
|
2023-10-01 至 2024-10-31 |
0.8 |
a |
8 |
四川大学AI课程/工程训练系列课程 |
AI-SCU10055 |
陈建 |
伍剑波、王杰、夏慧 |
2024-04-01 至 2025-04-30 |
2.0 |
a |
9 |
四川大学人工智能赋能创新型实践教育/以培养高端检测仪器产业胜任力为导向的“课-研-产”一体化项目制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
AI-SCU100102 |
夏慧 |
陈建 |
2024-05-01 至 2025-05-30 |
0.6 |
a |
注:此表填写省部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课题。(1)项目/课题名称:项目管理部门下达的有正式文号的最小一级子课题名称。(2)文号:项目管理部门下达文件的文号。(3)负责人:必须是示范中心人员(含固定人员和流动人员)。(4)参加人员:所有参加人员,其中研究生、博士后名字后标注*,非本中心人员名字后标注#。(5)经费:指示范中心本年度实际到账的研究经费。(6)类别:分为a、b两类,a类课题指以示范中心人员为第一负责人的课题;b类课题指本示范中心协同其他单位研究的课题。
(二)承担科研任务及经费
序号 |
项目/ 课题名称 |
文号 |
负责人 |
参加人员 |
起止时间 |
经费(万元) |
类别 |
1 |
高温压力设备腐蚀红外热成像检测关键技术研究与系统研制 |
2024YFHZ0157-LH |
夏慧 |
伍剑波、陈建 |
2024.1-2026.12 |
20 |
a |
2 |
工业自供电传感器系统研制、测试与应用采购项目 |
23H1626 |
伍剑波 |
夏慧、陈建 |
2023.12-2024.12 |
198 |
a |
3 |
2024-2025年实验院阀门内漏评价技术研究 |
24H0967 |
伍剑波 |
夏慧、陈建 |
2024.8-2025.7 |
59.8 |
a |
4 |
小型化无源无线应力传感器测试 |
24H0925 |
伍剑波 |
夏慧、陈建 |
2024.8-2025.4 |
4.5 |
a |
5 |
不同粗糙度表面固态干耦合试验合同 |
24H0631 |
伍剑波 |
夏慧、陈建 |
2024.6-2024.6 |
8 |
a |
6 |
石化换热管电磁成像算法研究与传感器研制 |
2023YFS0413-LH |
伍剑波 |
夏慧、陈建 |
2023.1-2024.12 |
8 |
a |
7 |
交直流复合磁化激励的铁磁性管道缺陷涡流热成像检测方法研究 |
62373265 |
伍剑波 |
夏慧、陈建 |
2024.1-2027.12 |
65 |
a |
8 |
换热器自动化检测装备工程化研究及集成化平台开发 |
23H0740 |
伍剑波 |
夏慧、陈建 |
2023.7-2025.3 |
208.5 |
a |
9 |
页岩油压裂装备冲蚀在线监测关键技术研究与系统研制 |
2023YFQ0060 |
伍剑波 |
夏慧、陈建 |
2022.1-2024.12 |
30 |
a |
10 |
无人机十米级机身承力结构整体化增材制造示范应用 |
2022YFB4602304 |
伍剑波 |
夏慧、陈建 |
2022.111-2025.11 |
200 |
a |
注:此表填写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课题)。
(三)研究成果
1.专利情况
序号 |
专利名称 |
专利授权号 |
获准国别 |
完成人 |
类型 |
类别 |
1 |
一种井口钻杆电磁超声融合检测装置及方法 |
ZL202411268616.7 |
中国 |
夏慧 |
发明专利 |
合作完成-第一人 |
2 |
一种三向正交磁化的管道全形态缺陷电磁热成像检测装置 |
ZL202411206496.8 |
中国 |
伍剑波 |
发明专利 |
合作完成-第一人 |
3 |
一种适用于变径钻具的检测机器人 |
ZL202422945233.0 |
中国 |
伍剑波 |
发明专利 |
合作完成-第一人 |
4 |
孔深测量机构及孔深测量装置 |
ZL201910969594.X |
中国 |
赵武 |
其他 |
合作完成-其他 |
5 |
自动卷纱设备 |
ZL202010894155.X |
中国 |
赵武 |
其他 |
合作完成-其他 |
6 |
微观单元磨蚀性表达方法测量装置及检测方法 |
ZL201910108341.3 |
中国 |
赵武 |
其他 |
合作完成-第二人 |
7 |
一种工程机械支腿 |
ZL202011266866.9 |
中国 |
赵武 |
其他 |
合作完成-第二人 |
8 |
内壁检测设备和内壁检测系统 |
ZL201911176933.5 |
中国 |
赵武 |
其他 |
合作完成-其他 |
9 |
测头可贴附的金属微观表面磨蚀性检测设备以及测量方法 |
ZL201811221807.2 |
中国 |
赵武 |
其他 |
合作完成-第二人 |
注:(1)国内外同内容的专利不得重复统计。(2)专利:批准的发明专利,以证书为准。(3)完成人:必须是示范中心人员(含固定人员和流动人员),多个中心完成人只需填写靠前的一位,排名在类别中体现。(4)类型:其他等同于发明专利的成果,如新药、软件、标准、规范等,在类型栏中标明。(5)类别:分四种,独立完成、合作完成-第一人、合作完成-第二人、合作完成-其他。如果成果全部由示范中心人员完成的则为独立完成。如果成果由示范中心与其他单位合作完成,第一完成人是示范中心人员则为合作完成-第一人;第二完成人是示范中心人员则为合作完成-第二人,第三及以后完成人是示范中心人员则为合作完成-其他。(以下类同)。
2.发表论文、专著情况
序号 |
论文或 专著名称 |
作者 |
刊物、出版社名称 |
卷、期 (或章节)、页 |
类型 |
类别 |
1 |
数字孪生在智能制造中的工程实践 |
王杰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
专著 |
合作完成-其他 |
2 |
项目制驱动的医工融合工程实践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 |
陈依桐 |
实验科学与技术 |
待出版 |
核心 |
合作完成-第一人 |
3 |
压电超声SH导波管道测厚方法优化及系统设计 |
伍剑波 |
应用声学 |
43(5):1102-1112 |
核心 |
合作完成-第二人 |
4 |
一种发射率可矫正的红外热成像全局检测方法 |
夏慧 |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
38(7):26-33 |
核心 |
合作完成-其他 |
5 |
Detecting of Barely Visible Impact Damage on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 Using Diffusion Ultrasonic Improved by Time-Frequency Domain Disturbance Sensitive Zone |
伍剑波 |
Sensors |
24 (2024) 3201 |
SCI(E)收录论文 |
合作完成-其他 |
6 |
The Detection of Local Impact Fatigue Damage on Metal Materials by Combining Nonlinear Acoustic Modulation and Coda Wave Interferometry |
伍剑波 |
Journal of Nondestructive Evaluation |
43(3):1-11 |
SCI(E)收录论文 |
合作完成-第二人 |
7 |
Product resilience evaluation: A Bayesian network modeling based method |
赵武 |
Advanced Engineering Informatics |
卷号62,页码102679页 |
SCI |
合作完成-其他 |
8 |
A Model-Based Systematic Innovative Design for Sonic LoggingInstruments in Natural Gas Wells |
赵武 |
sensors |
卷号24,期号18,页码6087页 |
SCI |
合作完成-第二人 |
9 |
Research on Intelligent Design of Debugging Processes for Complex Electronic |
赵武 |
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
已录用 |
SCI |
合作完成-第二人 |
10 |
A field-based knowledge graph assisted conceptual designfor structure configuration ofengineering equipment |
赵武 |
JOURNAL OF ENGINEERING DESIGN |
页码1-23页 |
SCI |
合作完成-其他 |
11 |
人机混合交互的产品设计知识图谱构建及智能推理方法 |
赵武 |
机械工程学报 |
第59卷、第11期、74-83页 |
中文核心 |
合作完成-其他 |
12 |
Dynamic Feature-Aware Graph Convolutional Network With Multisensor for Remaining Useful Life Prediction of Turbofan Engines |
王杰 |
IEEE Sensors Journal |
Volume:24, Issue:18,15 September 2024,Pages:29414-29428 |
SCI(E)收录论文 |
合作完成-其他 |
13 |
Transmission Tower and Power Line Detection Based on Improved Solov2 |
王杰 |
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 |
Volume:73,Pages:1-11, |
SCI(E)收录论文 |
合作完成-其他 |
14 |
Occluded Insulator Detection System Based on YOLOX of Multi-Scale Feature Fusion |
王杰 |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 |
Volume:39, Issue:2, April 2024, Pages:1063-1074 |
SCI(E)收录论文 |
合作完成-其他 |
15 |
Improvement of the fatigue life of an electron-beam welded Ti2AlNb joint subjected to an electromagnetic coupling treatment |
王杰 |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
Volume:909, |
SCI(E)收录论文 |
合作完成-其他 |
16 |
Plastic De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Ti6Al4V Micro-gear Formed Under an Electrical Field |
王杰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cision Engineering and Manufacturing - Green Technology |
Volume:11 Issue:1,2024 Page:107-122 |
SCI(E)收录论文 |
合作完成-其他 |
17 |
In-situ micro-CT damage analysis of carbon and carbon/glass hybrid laminates under tensile loading by image reconstruction and DVC technology |
王杰 |
Composites Part A: Applied Science and Manufacturing |
Volume:176 |
SCI(E)收录论文 |
合作完成-其他 |
18 |
基于改进YOLOv6模型的微特电机电枢表面缺陷检测 |
王杰 |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
期:2024,09 页:108-112+117 |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收录论文 |
合作完成-其他 |
19 |
多网络协同的三阶段电枢缺陷检测 |
王杰 |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
期:2024,09 页:128-131 |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收录论文 |
合作完成-其他 |
注:(1)论文、专著均限于教学研究、学术期刊论文或专著,一般文献综述、一般教材及会议论文不在此填报。请将有示范中心人员(含固定人员和流动人员)署名的论文、专著依次以国外刊物、国内重要刊物,外文专著、中文专著为序分别填报。(2)类型:SCI(E)收录论文、SSCI收录论文、A&HCL收录论文、EI Compendex收录论文、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收录论文、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收录论文(CSSCI)、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期刊收录论文(CSCD)、外文专著、中文专著;国际会议论文集论文不予统计,可对国内发行的英文版学术期刊论文进行填报,但不得与中文版期刊同内容的论文重复。(3)外文专著:正式出版的学术著作。(4)中文专著:正式出版的学术著作,不包括译著、实验室年报、论文集等。(5)作者:多个作者只需填写中心成员靠前的一位,排名在类别中体现。
3.仪器设备的研制和改装情况
序号 |
仪器设 备名称 |
自制或 改装 |
开发的功能和用途 (限100字以内) |
研究成果 (限100字以内) |
推广和应用的高校 |
1 |
智能网联车-无人机驾驶平台 |
自制 |
以产业级智能网联测试平台作为竞赛平台,学生自主开发特定场景下的决策和控制算法,实现虚拟仿真行驶环境下虚拟车辆的自动行驶。利用平台提供的虚拟车载传感器环境感知信息(包括路侧设施信息等),操纵车辆动力学模型在组委会提供的场景工况中进行自动驾驶功能测试。 |
1.面向机械、电子、电气、计算机专业开设项目制课程; 2.项目转化为竞赛题目,培养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
西南交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大学、西华大学、四川轻化工大学 |
2 |
新能源小车创新设计与制作平台 |
自制 |
以新能源为主题,设计并制作一台投影尺寸在300mm×300mm以内、可以通过太阳能直接转换电能驱动或通过锂电池驱动的按既定路线行驶的太阳能电动车。 |
1.面向机械、材料、力学、环境工程专业开设项目制课程; 2.项目转化为竞赛题目,培养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
西南科技大学、西南石油大学 |
注:(1)自制:实验室自行研制的仪器设备。(2)改装:对购置的仪器设备进行改装,赋予其新的功能和用途。(3)研究成果:用新研制或改装的仪器设备进行研究的创新性成果,列举1-2项。
4.其它成果情况
名称 |
数量 |
国内会议论文数 |
4篇 |
国际会议论文数 |
1篇 |
国内一般刊物发表论文数 |
1篇 |
省部委奖数 |
4项 |
其它奖数 |
10项 |
注:国内一般刊物:除“(二)2”以外的其他国内刊物,只填汇总数量。
五、信息化建设、开放运行和示范辐射情况
(一)信息化建设情况
中心网址 |
http://etc.scu.edu.cn/ |
中心网址年度访问总量 |
8941人次 |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
9项 |
(二)开放运行和示范辐射情况
1.参加示范中心联席会活动情况
所在示范中心联席会学科组名称 |
工程训练学科组 |
参加活动的人次数 |
92人次 |
2.承办大型会议情况
序号 |
会议名称 |
主办单位名称 |
会议主席 |
参加人数 |
时间 |
类型 |
1 |
西南地区高等学校工程训练/金工教学研究会暨2024年学术年会 |
四川大学 |
王杰 |
60 |
2024-04-19 |
全国性 |
2 |
四川省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组委会 |
四川大学 |
王杰 |
80 |
2024-07-02 |
区域性 |
3 |
四川省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改革及研讨会 |
四川大学 |
王杰 |
150 |
2024-11-15 |
区域性 |
注:主办或协办由主管部门、一级学会或示范中心联席会批准的会议。请按全球性、区域性、双边性、全国性等排序,并在类型栏中标明。
3.参加大型会议情况
序号 |
大会报告名称 |
报告人 |
会议名称 |
时间 |
地点 |
1 |
四川省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经验分享 |
陈建 |
2024西南地区高等学校工程训练/金工常务理事交流研讨会 |
2024.1.25 |
贵阳 |
2 |
新时代工程训练中心教学改革与探索 |
朱鲁闯 |
西南地区高等学校工程训练/金工教学研究会暨2024年学术年会 |
2024.4.19 |
林芝 |
3 |
医工项目驱动下的创造性劳动实践 |
陈依桐 |
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教师工程创客教学能力大赛 |
2024.7.25 |
乌鲁木齐 |
4 |
任务驱动的智能机器人创新设计与制作实验 |
夏慧 |
2024年第三届“余姚杯”中国高校机器人实验教学创新大赛 |
2024.8.27 |
余姚 |
注:大会报告:指特邀报告。
4.承办竞赛情况
序号 |
竞赛名称 |
竞赛级别 |
参赛人数 |
负责人 |
职称 |
起止时间 |
总经费(万元) |
1 |
四川大学智能机器人设计比赛 |
校级 |
40 |
陈建 |
副高 |
2024-10-11 至 2024-10-11 |
1.0 |
2 |
四川大学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 |
校级 |
180 |
陈建 |
副高 |
2024-10-25 至 2024-10-25 |
3.00 |
3 |
四川大学机械创新设计大赛 |
校级 |
120 |
陈建 |
副高 |
2024-4-20 至 2024-4-20 |
2.00 |
4 |
四川省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暨国赛选拔赛 |
省级 |
1500 |
陈建 |
副高 |
2024-11-15 至 2024-11-17 |
50 |
注:竞赛级别按国家级、省级、校级设立排序。
5.开展科普活动情况
序号 |
活动开展时间 |
参加人数 |
活动报道网址 |
1 |
2024年4月 |
750 |
川渝中小学的学生团队参观工程训练中心:http://etc.scu.edu.cn/info/1008 |
2 |
2024年5-6月 |
1030 |
全国中小学的学生团队参观工程训练中心:http://etc.scu.edu.cn/info/1009 |
3 |
2024年7月 |
2802 |
全国中小学的学生团队参观工程训练中心:http://etc.scu.edu.cn/info/1010 |
4 |
2024年11月 |
520 |
省内外中小学的学生团队参观工程训练中心:http://etc.scu.edu.cn/info/1011 |
6.承办培训情况
序号 |
培训项目名称 |
培训人数 |
负责人 |
职称 |
起止时间 |
总经费(万元) |
1 |
四川省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培训 |
80 |
王杰 |
正高级 |
2024-07-02 至 2024-07-02 |
1.0 |
2 |
智能网联车-无人驾驶培训会 |
40 |
陈建 |
副高级 |
2023-09-14 至 2022-09-14 |
1.0 |
3 |
工程场景数字化 |
80 |
朱鲁闯 |
中级 |
2024-10-11 至 2024-10-11 |
1.0 |
注:培训项目以正式文件为准,培训人数以签到表为准。
(三)安全工作情况
安全教育培训情况 |
5148人次 |
是否发生安全责任事故 |
伤亡人数(人) |
未发生 |
伤 |
亡 |
|
|
√ |
注:安全责任事故以所在高校发布的安全责任事故通报文件为准。如未发生安全责任事故,请在其下方表格打钩。如发生安全责任事故,请说明伤亡人数。
六、审核意见
(一)示范中心负责人意见
(示范中心承诺所填内容属实,数据准确可靠。) 数据审核人: 示范中心主任: (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
(二)学校评估意见
所在学校年度考核意见: 所在学校负责人签字: (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